日韩AV电影观看|中文字幕视频成人|av网址在线播放|精品久久国产白浆|亚洲 同事 熟女|日本欧美乆乆免费|国产电影超碰在线|草草最新浮力影院|环亚无码av在线|亚洲日韩黄sei

返回首頁

高中化學 常見物質(zhì)總結(性質(zhì),制法(工業(yè)&實驗室),用途)

145 2023-09-10 17:50 admin

高中化學之最?

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

2、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屬元素是氧。?

3、空氣中含量最多的物質(zhì)是氮氣。?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質(zhì)是金剛石。?

5、最簡單的有機物是甲烷。?

6、金屬活動順序表中活動性最強的金屬是鉀。?

7、相對分子質(zhì)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8、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CH4。?

9、相同條件下密度最小的氣體是氫氣。?

10、導電性斗羨最強的金屬是銀。

化學中的“一定”與“不一定”?

1、化學變化中一定有物理變化,物理變化中不一定有化學變化。?

2、金屬常溫下不一定都是固體(如Hg是液態(tài)的),非金屬不一定都是氣體或固體注意:金屬、非金屬是指單質(zhì),不能與物質(zhì)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團一定是帶電荷的離子,但原子團不一定是酸根;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團。

4、緩慢氧化不一定會引起自燃。燃燒一定是化學變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學變化。

5、原子核中不襪仿一定都會有中子。

擴展資料:

高中化學常見白色物質(zhì)

1、光亮的銀白色:純鐵、銀鏡。

2、白煙:氨氣分別與、溴化空好拍氫氣體化合生成的微小的氯化銨晶體。

3、白霧:、溴化氫氣體遇到水蒸氣。

高中化學常見紅色物質(zhì)

1、紫紅色:鋰的焰色。

2、洋紅色:Sr的焰色。

3、磚紅色:Ca的焰色。

褐色物質(zhì)

?1、褐色:溴苯中溶解了溴。

?2、黑褐色:煤焦油。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化學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化學元素

以下為物質(zhì)總結,化學工業(yè)實驗室等資料,我以前回答過這個問題,你看一下我的回答就行了,網(wǎng)址給你:

這兩份加起來把你要的都包含在內(nèi)了,希望喜歡!

一、常見物質(zhì)的學名、俗名及化學式

俗名 學名 化學式

金剛石、石墨 C

酒精 乙醇 C2H5OH

熟石灰、消石灰 氫氧化鈣 Ca(OH)2

生石灰 氧化鈣 CaO

醋酸(熔點16.6℃,固態(tài)稱為冰醋酸) 乙酸 CH3COOH

木老宴酒精、木醇 甲醇 CH3OH

干冰 固態(tài)CO2 CO2

銅綠、孔雀石 堿式碳酸銅 Cu2(OH)2CO3

膽礬、藍礬 硫酸銅晶體 CuSO4·5H2O

氫硫酸 H2S

亞硫酸 H2SO3

鹽鏹水(工業(yè)名稱) 氫氯酸、鹽酸 HCl

水銀 汞 Hg

純堿、蘇打、面堿 碳酸鈉 Na2CO3

純堿晶體 碳酸鈉晶體 Na2CO3·10H2O

酸式碳酸鈉、小蘇打 碳酸氫鈉 NaHCO3

苛性鈉、火堿、燒堿 氫氧化鈉 NaOH

毒鹽、硝鹽(工業(yè)名稱) 亞硝酸鈉 NaNO2

氨水 一水合氨 NH3·H2O

二、常見物質(zhì)的顏色、狀態(tài)

1、白色固體: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無水CuSO4;鐵、鎂為銀白色(汞為銀白色液態(tài))

2、黑色固體:石墨、炭粉、鐵粉、CuO、MnO2、Fe3O4,*KMnO4為紫黑色

3、紅色固體:Cu、Fe2O3 、HgO、紅磷

4、淡黃色:硫。

5、綠色:Cu2(OH)2CO3為綠色

6、溶液的顏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藍色;凡含F(xiàn)e2+的溶液呈淺綠色;凡含F(xiàn)e3+的溶液呈棕黃色,其余溶液一般無色。(高錳酸鉀溶液為紫紅色)

7、沉淀(即不溶于水的鹽和堿):①鹽: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②堿:藍色沉淀:Cu(OH)2 ;紅褐色沉淀:Fe(OH)3,白色沉淀:其余堿。

8、(1)具有刺激性氣體的氣體:NH3、SO2、HCl(皆為無色)

(2)無色無味的氣侍輪銀體:O2、H2、N2、CO2、CH4、CO(劇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鹽酸、硝酸、醋酸。酒精為有特殊氣體的液體。

9、有毒的,氣體:CO 液體:CH3OH 固體:NaNO2,CuSO4(可作殺菌劑 ,與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藍色的粘稠狀物質(zhì)——波爾多液)。

三、物質(zhì)的溶解性

1、鹽的溶解性

含有鉀、鈉、硝酸根、銨根的物質(zhì)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和H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PbSO4不溶于水,AgSO4微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質(zhì)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堿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堿有:氫氧化鋇、氫氧化鉀、氫氧化鈣、氫氧化鈉和氨水,其他堿不溶于水。難溶性堿中Fe(OH)3是紅褐色沉淀,Cu(OH)2是藍色沉淀,其他難溶性堿為白色。(包括Fe(OH)2)

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 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堿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鋇、氧化鉀、氧化鈣、氧化鈉(堿性氧化物+水→堿)。有一句口訣可幫助同學們記憶這些東西:鉀鈉銨硝皆可溶、鹽酸鹽不溶銀亞汞;硫酸鹽不溶鋇和鉛、碳磷酸鹽多不溶;多數(shù)酸溶堿少溶、只有鉀鈉銨鋇溶。

四、化學之最

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

2、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屬元素是氧。

3、空氣中含量最多的物質(zhì)是氮氣。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質(zhì)是金剛石。

5、最簡單的有機物是甲烷。

6、金屬活動順序表桐枝中活動性最強的金屬是鉀。

7、相對分子質(zhì)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8、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CH4。

9、相同條件下密度最小的氣體是氫氣。

10、導電性最強的金屬是銀。

11、相對原子質(zhì)量最小的原子是氫。

12、熔點最小的金屬是汞。

13、人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4、組成化合物種類最多的元素是碳。

15、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廣泛的金屬是鐵。

16、唯一的非金屬液態(tài)單質(zhì)是溴;

17、最早利用天然氣的是中國;

18、中國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

19、最早運用濕法煉銅的是中國(西漢發(fā)現(xiàn)[劉安《淮南萬畢術》“曾青得鐵則化為銅” ]、宋朝應用);

20、最早發(fā)現(xiàn)電子的是英國的湯姆生;

21、最早得出空氣是由N2和O2組成的是法國的拉瓦錫。

五、化學中的“一定”與“不一定”

1、化學變化中一定有物理變化,物理變化中不一定有化學變化。

2、金屬常溫下不一定都是固體(如Hg是液態(tài)的),非金屬不一定都是氣體或固體(如Br2 是液態(tài)的)注意:金屬、非金屬是指單質(zhì),不能與物質(zhì)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團一定是帶電荷的離子,但原子團不一定是酸根(如NH4+ 、OH- );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團 (如 Cl- 叫氫氯酸根).

4、緩慢氧化不一定會引起自燃。燃燒一定是化學變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學變化。(例如高壓鍋爆炸是物理變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會有中子(如H原子就無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ú荒苷f“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區(qū)別是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zhì)不一定是單質(zhì),也可能是幾種單質(zhì)的混合物。如O2和O3。

8、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氣體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陽離子或陰離子。

9、穩(wěn)定結構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不一定是8,如氦原子。(第一層為最外層2個電子)。

10、具有相同核電荷數(shù)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種元素。 (因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離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構成的分子或原子團)只有具有相同核電荷數(shù)的 單核粒子 (一個原子一個核)一定屬于同種元素。

11、(1)濃溶液不一定是飽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飽和溶液。(對不同溶質(zhì)而言)(2)同一種物質(zhì)的飽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因為溫度沒確定,如同溫度則一定)(3)析出晶體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質(zhì)的飽和溶液。飽和溶液降溫后不一定有晶體析出。(4) 一定溫度下,任何物質(zhì)的溶解度數(shù)值一定大于其飽和溶液的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數(shù)值,即 S一定大于C 。

12、有單質(zhì)和化合物參加或生成的反應,不一定就是置換反應。但一定有元素化合價的改變。

13、分解反應和化合反應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價的改變;置換反應中一定有元素化合價的改變;復分解反應中一定沒有元素化合價的改變。( 注意:氧化還原反應,一定有元素化合價的變化 )

14、單質(zhì)一定不會發(fā)生分解反應。

15、同種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顯示一種化合價。如NH4NO3 (前面的N為-3價,后面的N為+5價)

16、鹽的組成中不一定有金屬元素,如NH4+是陽離子,具有金屬離子的性質(zhì),但不是金屬離子。

17、陽離子不一定是金屬離子。如H+ 、NH4+ 。

18、在化合物(氧化物、酸、堿、鹽)的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堿;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鹽;一定含有氫元素的是酸和堿;不一定含氫元素的是鹽和氧化物;鹽和堿組成中不一定含金屬元素,(如NH4NO3 、NH3 、H2O);酸組成可能含金屬元素(如:HMnO4 叫高錳酸), 但所有物質(zhì)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屬元素 。

19、鹽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Na2CO3 溶液顯堿性。

20、 酸式鹽的溶液不一定顯酸性 (即PH不一定小于7),如NaHCO3溶液顯堿性。但硫酸氫鈉溶液顯酸性,所以能電離出氫離子的物質(zhì)不一定是酸。

21、 酸溶液一定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H2SO4 、NaHSO4 溶液都顯酸性,而 NaHSO4 屬鹽。 (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H+的溶液)。

22、 堿溶液一定為堿性溶液,但堿性溶液不一定是堿溶液。如:NaOH、Na2CO3 、NaHCO3溶液都顯堿性,而Na2CO3 、NaHCO3 為鹽 。 堿溶液就是堿的水溶液,堿性溶液就是指含OH-的溶液)。

23、堿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屬氧化物,金屬氧化物不一定是堿性氧化物。(如 Mn2O7是金屬氧化物,但它是酸氧化物,其對應的酸是高錳酸,即HMnO4 );記住:堿性氧化物中只K2O、Na2O、BaO、CaO能溶于水與水反應生成堿。

24、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屬氧化物(如Mn2O7 ),非金屬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H2O、CO、NO)。 ★常見的酸性氧化物:CO2 、 SO2 、 SO3 、P2O5 、 SiO2 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數(shù)能溶于水并與水反應生成對應的酸,記住二氧化硅(SiO2 )不溶于水 。

25、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不一定是中和反應。

26、所有化學反應并不一定都屬基本反應類型,不屬基本反應的有:①CO與金屬氧化物的反應;②酸性氧化物與堿的反應;③有機物的燃燒。

27、凡是單質(zhì)鐵參加的置換反應(鐵與酸、鹽的反應),反應后鐵一定顯+2價(即生成亞鐵鹽)。

28、凡金屬與酸發(fā)生的置換反應,反應后溶液的質(zhì)量一定增加。 凡金屬與鹽溶液反應,判斷反應前后溶液的質(zhì)量變化,只要看參加反應金屬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大小與生成的金屬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的大小?!按髶Q小增重,小換大減重”.

29、凡是同質(zhì)量同價態(tài)的金屬與酸反應,相對原子質(zhì)量越大的產(chǎn)生氫氣的質(zhì)量就越少。

30、凡常溫下能與水反應的金屬(如K、Ca、Na),就一定不能與鹽溶液發(fā)生置換反應;但它們與酸反應是最為激烈的。 如 Na加入到CuSO4 溶液中,發(fā)生的反應是 : 2Na+2H2O =2NaOH+H2 ↑;2NaOH+CuSO4 =Cu(OH)2 ↓+Na2SO4 。

31、凡是排空氣法(無論向上還是向下),都一定要將導氣管伸到集氣瓶底部。

32、制備氣體的發(fā)生裝置,在裝藥品前一定要檢查氣密性。 點燃或加熱可燃性氣體之前一定要檢驗純度 .

33、書寫化學式時,正價元素不一定都寫在左邊。如NH3 、CH4.

34、5g某物質(zhì)放入95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不一定等于5%。

可能等于 5%,如NaCl、KNO3 等;也可能大于5%,如K2O、Na2O、BaO、SO3 等;也可能小于5%,如結晶水合物以及Ca(OH)2 、CaO 等。

◆相同條件下, CaO或Ca(OH)2 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最小

六、初中化學中的“三”

1、構成物質(zhì)的三種微粒是分子、原子、離子。

2、還原氧化銅常用的三種還原劑氫氣、一氧化碳、碳。

3、氫氣作為燃料有三大優(yōu)點:資源豐富、發(fā)熱量高、燃燒后的產(chǎn)物是水不污染環(huán)境。

4、構成原子一般有三種微粒:質(zhì)子、中子、電子。

5、黑色金屬只有三種:鐵、錳、鉻。

6、構成物質(zhì)的元素可分為三類即(1)金屬元素、(2)非金屬元素、(3)稀有氣體元素。

7,鐵的氧化物有三種,其化學式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個(1)均一性;(2)穩(wěn)定性;(3)混合物。

9、化學方程式有三個意義:(1)表示什么物質(zhì)參加反應,結果生成什么物質(zhì);(2)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各物質(zhì)問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數(shù)比;(3)表示各反應物、生成物之間的質(zhì)量比?;瘜W方程式有兩個原則:以客觀事實為依據(jù);遵循質(zhì)量守恒定律。

10、生鐵一般分為三種:白口鐵、灰口鐵、球墨鑄鐵。

11、碳素鋼可分為三種:高碳鋼、中碳鋼、低碳鋼。

12、常用于煉鐵的鐵礦石有三種:(1)赤鐵礦(主要成分為Fe2O3);(2)磁鐵礦(Fe3O4);(3)菱鐵礦(FeCO3)。

13、煉鋼的主要設備有三種:轉爐、電爐、平爐。

14、常與溫度有關的三個反應條件是點燃、加熱、高溫。

15、飽和溶液變不飽和溶液有兩種方法:(1)升溫、(2)加溶劑;不飽和溶液變飽和溶液有三種方法:降溫、加溶質(zhì)、恒溫蒸發(fā)溶劑。 (注意:溶解度隨溫度而變小的物質(zhì)如:氫氧化鈣溶液由飽和溶液變不飽和溶液:降溫、加溶劑.)。

16、收集氣體一般有三種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氣法、向下排空氣法。

17、水污染的三個主要原因:(1)工業(yè)生產(chǎn)中的廢渣、廢氣、廢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施用的農(nóng)藥、化肥隨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滅火器有三種:泡沫滅火器;干粉滅火器;液態(tài)二氧化碳滅火器。

19、固體物質(zhì)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情況可分為三類:(1)大部分固體物質(zhì)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數(shù)物質(zhì)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很小;(3)極少數(shù)物質(zhì)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

20、CO2可以滅火的原因有三個:不能燃燒、不能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

21、單質(zhì)可分為三類:金屬單質(zhì);非金屬單質(zhì);稀有氣體單質(zhì)。

22、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礦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氣。

23、應記住的三種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銅、二氧化錳、四氧化三鐵。

24、氫氣和碳單質(zhì)有三個相似的化學性質(zhì):常溫下的穩(wěn)定性、可燃性、還原性。

25、教材中出現(xiàn)的三次淡藍色:(1)液態(tài)氧氣是淡藍色(2)硫在空氣中燃燒有微弱的淡藍色火焰、(3)氫氣在空氣中燃燒有淡藍色火焰。

26、與銅元素有關的三種藍色:(1)硫酸銅晶體;(2)氫氧化銅沉淀;(3)硫酸銅溶液。

27、過濾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緊靠燒杯內(nèi)壁;(2)玻璃棒的末端輕靠在濾紙三層處;(3)盛待過濾液的燒杯邊緣緊靠在玻璃捧引流。

28、三大氣體污染物:SO2、CO、NO2。

29、酒精燈的火焰分為三部分:外焰、內(nèi)焰、焰心,其中外焰溫度最高。

30、取用藥品有“三不”原則:(1)不用手接觸藥品;(2)不把鼻子湊到容器口聞氣體的氣味;(3)不嘗藥品的味道。

31、古代三大化學工藝:造紙、制火藥、燒瓷器。

32、工業(yè)三廢:廢水、廢渣、廢氣 。

33、可以直接加熱的三種儀器:試管、坩堝、蒸發(fā)皿(另外還有燃燒匙)。

34、質(zhì)量守恒解釋的原子三不變:種類不改變、數(shù)目不增減、質(zhì)量不變化。

35、與空氣混合點燃可能爆炸的三種氣體:H2、CO、CH4 (實際為任何可燃性氣體和粉塵)。

36、煤干餾(化學變化)的三種主要產(chǎn)物:焦炭、煤焦油、焦爐氣。

37、濃硫酸三特性:吸水、脫水、強氧化性。

38、使用酒精燈的三禁止:對燃、往點燃的燈中加酒精、嘴吹滅。

39、溶液配制的三步驟:計算、稱量(量?。?、溶解。

40、生物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種元素:O、C、H 。

41、原子中的三等式:核電荷數(shù)=質(zhì)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原子序數(shù).

七、金屬活動性順序:

金屬活動性順序由強至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按順序背誦) 鉀鈣鈉鎂鋁 鋅鐵錫鉛(氫) 銅汞銀鉑金

金屬活動性順序的一個口訣:賈蓋那美驢,新蹄喜牽輕,統(tǒng)共一百斤

意思:有一條美驢的名字叫賈蓋,換了新蹄子就喜歡馱(牽)輕的貨物。統(tǒng)計一下,才100斤

①金屬位置越靠前的活動性越強,越易失去電子變?yōu)殡x子,反應速率越快

②排在氫前面的金屬能置換酸里的氫,排在氫后的金屬不能置換酸里的氫,跟酸不反應;

③排在前面的金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里置換出來。排在后面的金屬跟排在前面的金屬的鹽溶液不反應。

④混合鹽溶液與一種金屬發(fā)生置換反應的順序是“先遠”“后近”

注意:*單質(zhì)鐵在置換反應中總是變?yōu)椋?價的亞鐵

八、金屬+酸→鹽+H2↑中:

①等質(zhì)量金屬跟足量酸反應,放出氫氣由多至少的順序:Al>Mg>Fe>Zn。

②等質(zhì)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屬反應,酸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越小放出氫氣越多。

③等質(zhì)量的同種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屬反應,放出的氫氣一樣多。

3、物質(zhì)的檢驗

(1)酸(H+)檢驗。

方法1將紫色石蕊試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測液的試管中,振蕩,如果石蕊試液變紅,則證明H+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潔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藍色石蕊試紙上,如果藍色試紙變紅,則證明H+的存在。

方法3用干燥清潔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試紙上,然后把試紙顯示的顏色跟標準比色卡對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小于7,則證明H+的存在。

(2)銀鹽(Ag+)檢驗。

將少量鹽酸或少量可溶性的鹽酸鹽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測液的試管中,振蕩,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則證明Ag+的存在。

(3)堿(OH-)的檢驗。

方法1將紫色石蕊試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測液的試管中,振蕩,如果石蕊試液變藍,則證明OH-的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潔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紅色石蕊試紙上,如果紅色石蕊試紙變藍,則證明OH-的存在。

方法3將無色的酚酞試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測液的試管中,振蕩,如果酚酞試液變紅,則證明OH-的存在。

方法4用干燥清潔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試紙上,然后把試紙顯示的顏色跟標準比色卡對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大于7,則證明OH-的存在。

(4)氯化物或鹽酸鹽或鹽酸(Cl-)的檢驗。

將少量的硝酸銀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測液的試管中,振蕩,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則證明Cl-的存在。

(5)硫酸鹽或硫酸(SO42-)的檢驗。

將少量氯化鋇溶液或硝酸鋇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測液的試管中,振蕩,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則證明SO42-的存在。

(6)CO32- 或HCO3-的檢驗。

將少量的鹽酸或硝酸倒入盛有少量待測物的試管中,如果有無色氣體放出,將此氣體通入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如果石灰水變渾,則證明原待測物中CO32-或HCO3-的存在。

*SO42- 與Cl- 同時存在,若要檢驗時,則必須先用Ba(NO3)2溶液檢驗并除盡SO42- ,然后再用AgNO3 溶液檢驗Cl- ,因為若先加入AgNO3,則AgNO3與SO42-反應生成AgSO4是微溶物,因而分不清是Cl-還是SO42-。這兒必須用Ba(NO3)2,若用BaCl2,則引入了Cl-。

(6)銨鹽(NH4+):

用濃NaOH溶液(微熱)產(chǎn)生使?jié)駶櫟募t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

九、金屬+鹽溶液→新金屬+新鹽中:

①金屬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新金屬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時,反應后溶液的質(zhì)量變重,金屬變輕。

②金屬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新金屬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時,反應后溶液的質(zhì)量變輕,金屬變重。

③在金屬+酸→鹽+H2↑反應后,溶液質(zhì)量變重,金屬變輕。

十、物質(zhì)燃燒時的影響因素:

①氧氣的濃度不同,生成物也不同。如:碳在氧氣充足時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時生成一氧化碳。

②氧氣的濃度不同,現(xiàn)象也不同。如:硫在空氣中燃燒是淡藍色火焰,在純氧中是藍色火焰。

③氧氣的濃度不同,反應程度也不同。如:鐵能在純氧中燃燒,在空氣中不燃燒。

④物質(zhì)的接觸面積不同,燃燒程度也不同。如:煤球的燃燒與蜂窩煤的燃燒。

十一、影響物質(zhì)溶解的因素:

①攪拌或振蕩。攪拌或振蕩可以加快物質(zhì)溶解的速度。

②升溫。溫度升高可以加快物質(zhì)溶解的速度。

③溶劑。選用的溶劑不同物質(zhì)的溶解性也不同。

十二、元素周期表的規(guī)律:

①同一周期中的元素電子層數(shù)相同,從左至右核電荷數(shù)、質(zhì)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依次遞增。

②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電子數(shù)相同、元素的化學性質(zhì)相似,從上至下核電荷數(shù)、質(zhì)子數(shù)、電子層數(shù)依次遞增。

十三、原子結構知識中的八種決定關系:

①質(zhì)子數(shù)決定原子核所帶的電荷數(shù)(核電荷數(shù))

因為原子中質(zhì)子數(shù)=核電荷數(shù)。

②質(zhì)子數(shù)決定元素的種類。

③質(zhì)子數(shù)、中子數(shù)決定原子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

因為原子中質(zhì)子數(shù)+中子數(shù)=原子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

④電子能量的高低決定電子運動區(qū)域距離原子核的遠近。

因為離核越近的電子能量越低,越遠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shù)決定元素的類別。

因為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shù)<4為金屬,>或=4為非金屬,=8(第一層為最外層時=2)為稀有氣體元素。

⑥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shù)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zhì)。因為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shù)<4為失電子,>或=4為得電子,=8(第一層為最外層時=2)為穩(wěn)定。

⑦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shù)決定元素的化合價。

原子失電子后元素顯正價,得電子后元素顯負價,化合價數(shù)值=得失電子數(shù)。

⑧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shù)決定離子所帶的電荷數(shù)

原子失電子后為陽離子,得電子后為陰離子,電荷數(shù)=得失電子數(shù)

十四、初中化學實驗中的“先”與“后”

①使用托盤天平:使用托盤天平時,首先要調(diào)節(jié)平衡。調(diào)節(jié)平衡時,先把游碼移到零刻度,然后轉動平衡螺母到達平衡。

②加熱:使用試管或燒瓶給藥品加熱時,先預熱,然后集中加熱。

③制取氣體:制取氣體時,必須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然后裝藥品。

④固體和液體的混合:固體液體相互混合或反應時,要先加入固體,然后加入液體。

⑤試驗可燃性氣體:在試驗氫氣等的可燃性時,要先檢驗氫氣等氣體的純度,然后試驗其可燃性等性質(zhì)。

⑥氧化還原反應:用還原性的氣體(如H2、CO)還原氧化銅等固體物質(zhì)時,一般需要加熱。實驗時,要先通一會兒氣體,然后再加熱。實驗完畢,繼續(xù)通氫氣,先移去酒精燈直到試管冷卻,然后再移去導氣管。

⑦稀釋濃硫酸:稀釋濃硫酸時,先往燒杯里加入蒸餾水,然后沿燒杯壁慢慢注入濃硫酸,并用玻璃棒不斷攪拌,冷卻后裝瓶。

⑧分離混合物:用重結晶的方法分離食鹽和硝酸鉀的混合物,當食鹽占相當多量時,可以先加熱蒸發(fā)飽和溶液,析出食鹽晶體,過濾,然后再冷卻母液析出硝酸鉀晶體;當硝酸鉀占相當多量時,可以先冷卻熱飽和溶液,析出硝酸鉀晶體,過濾,然后再蒸發(fā)母液,析出食鹽晶體。

⑨中和滴定:在做中和滴定的實驗時,待測溶液一般選用堿溶液,應先向待測溶液中加入酚酞試劑,使之顯紅色,然后逐滴加入酸溶液,攪拌,直至紅色恰好退去。

⑩除去混合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除去混合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時,應把混合氣體先通過盛有濃氫氧化鈉溶液的洗氣瓶,然后接著通過盛有濃硫酸的洗氣瓶。

⑿檢驗混合氣體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在檢驗混合氣體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氣時,應把混合氣體先通過盛有無水硫酸銅的干燥管,然后再通過盛有石灰水的洗氣瓶。

⒀檢驗酸性氣體或堿性氣體:檢驗氣體時,先用蒸餾水潤濕藍色石蕊試紙,然后用試紙檢驗使之變成紅色;檢驗氨氣時,先用蒸餾水潤濕紅色石蕊試紙,然后用試紙檢驗使之變成藍色。

⒁金屬和鹽溶液的置換反應:混合溶液與一種金屬發(fā)生置換反應的順序是“先遠”“后近”;金屬混合物與一種鹽溶液發(fā)生置換反應的順序也是“先遠”“后近”。如Al和Mg同時和FeCl3溶液反應,Mg與Fe的距離遠,Al與Fe的距離近(在金屬活動順序表中的順序)。

十五、反應中的一些規(guī)律:

①跟Ba2+反應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的一定是SO42-,沉淀為BaSO4.

②跟Ag+反應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的一定是Cl-,沉淀為AgCl。

③跟鹽酸反應產(chǎn)生能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的一定是CO32-(也可能為HCO3- 離子,但一般不予以考慮)*凡碳酸鹽與酸都能反應產(chǎn)生CO2氣體。

④跟堿反應能產(chǎn)生使?jié)駶櫦t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NH3)的,一定為NH4+(即為銨鹽)。

*溶于水顯堿性的氣體只有NH3(NH3+H2O=NH3·H2O)。

⑤SO42- 與Cl- 同時存在,若要檢驗時,則必須先用Ba(NO3)2溶液檢驗并除盡SO42- ,然后再用AgNO3 溶液檢驗Cl- 。

⑥可溶性的堿加熱不能分解,只有不溶性堿受熱才能分解。Cu(OH)2 △ CuO+H2O。

⑦可溶性的碳酸鹽加熱不能分解,只有不溶性碳酸鹽受熱才能分解。CaCO3=CaO+CO2↑(酸式碳酸鹽也不穩(wěn)定,受熱易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十六、實驗中的規(guī)律:

①凡用固體加熱制取氣體的都選用高錳酸鉀制O2裝置(固固加熱型);

凡用固體與液體反應且不需加熱制氣體的都選用雙氧水制O2裝置(固液不加熱型)。

②凡是給試管固體加熱,都要先預熱,試管口都應略向下傾斜。

③凡是生成的氣體難溶于水(不與水反應)的,都可用排水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的,都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的,都可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

④凡是制氣體實驗時,先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導管應露出橡皮塞1-2ml,鐵夾應夾在距管口1/3處。

⑤凡是用長頸漏斗制氣體實驗時,長頸漏斗的末端管口應插入液面下。

⑥凡是點燃可燃性氣體時,一定先要檢驗它的純度。

⑦凡是使用有毒氣體做實驗時,最后一定要處理尾氣。

⑧凡是使用還原性氣體還原金屬氧化物時,一定是“一通、二點、三滅、四?!?。

十七、實驗基本操作中的數(shù)據(jù):

1、向酒精燈里添加酒精要使用漏斗,但酒精量不得超過燈身容積的 用試管給液體加熱時,不少于 。

2、用試管振蕩液體時,液體的體積不超過試管容積的 。

3、用試管給液體加熱時,還應注意液體體積不宜超過試管容積的 。加熱時試管宜傾斜,約與臺面成45度角。

4、用試管盛裝固體加熱時,鐵夾應夾在距管口的 處。

4、托盤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稱量,能稱準到0.1克。

5、如果不慎將酸溶液沾到皮膚或衣物上,立即用較多的水沖洗(如果是濃硫酸,必須迅速用抹布擦拭,然后用水沖洗),再用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為3∽5%的碳酸氫鈉溶液來沖洗。

6、在實驗時取用藥品,如果沒有說明用量,一般應該按最少量取用:液體取1∽2毫升,固體只需蓋滿試管底部。

7、使用試管夾時,應該從試管的底部往上套,固定在離試管口的 處。

1。鹵化烴:官能團,鹵原子 在堿的溶液中發(fā)生“水解拆禪反應”,生成醇 在堿的醇溶液中發(fā)生“消去反應”,得到不飽和烴

2。醇:官能團,醇羥基 能與鈉反應,產(chǎn)生氫氣 能發(fā)生消去得到不飽和烴(與羥基相連的碳直接相連的碳原子上如果沒有氫原子,不能發(fā)生消去) 能與羧酸發(fā)生酯化反應 能被催化氧化成醛(伯醇氧化成醛,仲醇氧化成酮,叔醇不能被催化氧化)

3。醛:官能團,醛基 能與銀氨溶液發(fā)生銀鏡反應 能與新制的氫氧化銅溶液反應生成紅色沉淀 能被氧化成羧酸 能被加氫還原成醇

4。酚,官能團,酚羥基 具有酸性 能鈉反應得到氫氣 酚羥基使苯環(huán)性質(zhì)更活潑,苯環(huán)上易發(fā)生取代,酚羥基在苯環(huán)上是鄰對位定位基 能與羧酸發(fā)生酯化

5。羧酸,官能團,羧基 具有酸性(一般酸性強于碳酸) 能與鈉反應得到氫氣 不能被還原成醛(注意是“不能”) 能與醇發(fā)生酯化反應

6。酯,官能團,酯基 能發(fā)生水解得到酸和醇

醇、酚:羥基(-OH);伯醇羥基可以消去生成碳碳雙鍵,酚羥基可以和NaOH反應生成水,與Na2CO3反應生成NaHCO3,二者都可以和金屬鈉反叢御告應生成氫氣

醛:醛基(-CHO); 可以發(fā)生銀鏡反應,可以和斐林試劑反應氧化成羧基。與氫氣加成生成羥基。

酮:羰基(>C=O);可以與氫氣加成生成羥基

羧酸:羧基(-COOH);酸性,與NaOH反應生成水,與NaHCO3、Na2CO3反應生成二氧化碳

硝基化合物:硝基(-NO2);

胺:氨基(-NH2). 弱堿性

烯烴:雙鍵(>C=C<)加成反應。

炔烴:三鍵(-C≡C-) 加成反應

醚:醚鍵(-O-) 可以由醇羥基脫水形成

磺酸:磺基(-SO3H) 酸性,可由濃硫酸取代生成

腈:氰基(-CN)

酯: 酯 (-COO-) 水解生成羧基與羥基,醇、酚與羧酸反應生成

注: 苯環(huán)不是官能團,但在芳香烴中,苯基(C6H5-)具有官能滲明團的性質(zhì)。苯基是過去的提法,現(xiàn)在都不認為苯基是官能團

官能團:是指決定化合物化學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團. 或稱功能團。

鹵素原子、羥基、醛基、羧基、硝基,以及不飽和烴中所含有碳碳雙鍵和碳碳叁鍵等都是官能團,官能團在有機化學中具有以下5個方面的作用。

1.決定有機物的種類

有機物的分類依據(jù)有組成、碳鏈、官能團和同系物等。烴及烴的衍生物的分類依據(jù)有所不同,可由下列兩表看出來。

烴的分類法:

烴的衍生物的分類法:

2.產(chǎn)生官能團的位置異構和種類異構

中學化學中有機物的同分異構種類有碳鏈異構、官能團位置異構和官能團的種類異構三種。對于同類有機物,由于官能團的位置不同而引起的同分異構是官能團的位置異構,如下面一氯乙烯的8種異構體就反映了碳碳雙鍵及氯原子的不同位置所引起的異構。

對于同一種原子組成,卻形成了不同的官能團,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有機物類別,這就是官能團的種類異構。如:相同碳原子數(shù)的醛和酮,相同碳原子數(shù)的羧酸和酯,都是由于形成不同的官能團所造成的有機物種類不同的異構。

3.決定一類或幾類有機物的化學性質(zhì)

官能團對有機物的性質(zhì)起決定作用,-X、-OH、-CHO、-COOH、-NO2、-SO3H、-NH2、RCO-,這些官能團就決定了有機物中的鹵代烴、醇或酚、醛、羧酸、硝基化合物或亞硝酸酯、磺酸類有機物、胺類、酰胺類的化學性質(zhì)。因此,學習有機物的性質(zhì)實際上是學習官能團的性質(zhì),含有什么官能團的有機物就應該具備這種官能團的化學性質(zhì),不含有這種官能團的有機物就不具備這種官能團的化學性質(zhì),這是學習有機化學特別要認識到的一點。例如,醛類能發(fā)生銀鏡反應,或被新制的氫氧化銅懸濁液所氧化,可以認為這是醛類較特征的反應;但這不是醛類物質(zhì)所特有的,而是醛基所特有的,因此,凡是含有醛基的物質(zhì),如葡萄糖、甲酸及甲酸酯等都能發(fā)生銀鏡反應,或被新制的氫氧化銅懸濁液所氧化。

4.影響其它基團的性質(zhì)

有機物分子中的基團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這包括官能團對烴基的影響,烴基對官能團的影響,以及含有多官能團的物質(zhì)中官能團之間的的相互影響。

① 醇、苯酚和羧酸的分子里都含有羥基,故皆可與鈉作用放出氫氣,但由于所連的基團不同,在酸性上存在差異。

R-OH 中性,不能與NaOH、Na2CO3反應;

C6H5-OH 極弱酸性,比碳酸弱,不能使指示劑變色,能與NaOH反應,不能與Na2CO3反應;

R-COOH 弱酸性,具有酸的通性,能與NaOH、Na2CO3反應。

顯然,羧酸中,羧基中的羰基的影響使得羥基中的氫易于電離。

② 醛和酮都有羰基(>C=O),但醛中羰基碳原子連接一個氫原子,而酮中羰基碳原子上連接著烴基,故前者具有還原性,后者比較穩(wěn)定,不為弱氧化劑所氧化。

③ 同一分子內(nèi)的原子團也相互影響。如苯酚,-OH使苯環(huán)易于取代(致活),苯基使-OH顯示酸性(即電離出H+)。果糖中,多羥基影響羰基,可發(fā)生銀鏡反應。

由上可知,我們不但可以由有機物中所含的官能團來決定有機物的化學性質(zhì),也可以由物質(zhì)的化學性質(zhì)來判斷它所含有的官能團。如葡萄糖能發(fā)生銀鏡反應,加氫還原成六元醇,可知具有醛基;能跟酸發(fā)生酯化生成葡萄糖五乙酸酯,說明它有五個羥基,故為多羥基醛。

5.有機物的許多性質(zhì)發(fā)生在官能團上

有機化學反應主要發(fā)生在官能團上,因此,要注意反應發(fā)生在什么鍵上,以便正確地書寫化學方程式。

如醛的加氫發(fā)生在醛基碳氧鍵上,氧化發(fā)生在醛基的碳氫鍵上;鹵代烴的取代發(fā)生在碳鹵鍵上,消去發(fā)生在碳鹵鍵和相鄰碳原子的碳氫鍵上;醇的酯化是羥基中的O—H鍵斷裂,取代則是C—O鍵斷裂;加聚反應是含碳碳雙鍵(>C=C<)(并不一定是烯烴)的化合物的特有反應,聚合時,將雙鍵碳上的基團上下甩,打開雙鍵中的一鍵后手拉手地連起來。

基本知識總結如下,我覺得下面的是必須掌握的,可能不全,但我就找到這些了:

1、 常溫常壓下為氣態(tài)的有機物: 1~4個碳原子的烴,一氯甲烷、新戊烷、甲醛。性質(zhì),結構,用途,制法等。

2、 碳原子較少的醛、醇、羧酸(如甘油、乙醇、乙醛、乙酸)易溶于水;液態(tài)烴(如苯、汽油)、鹵代烴(溴苯)、硝基化合物(硝基苯)、醚、酯(乙酸乙酯)都難溶于水;苯酚在常溫微溶與水,但高于65℃任意比互溶。

3、 所有烴、酯、一氯烷烴的密度都小于水;一溴烷烴、多鹵代烴、硝基化合物的密度都大于水。

4、 能使溴水反應褪色的有機物有:烯烴、炔烴、苯酚、醛、含不飽和碳碳鍵(碳碳雙鍵、碳碳叁鍵)的有機物。能使溴水萃取褪色的有:苯、苯的同系物(甲苯)、CCl4、氯仿、液態(tài)烷烴等。

5、 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的有機物:烯烴、炔烴、苯的同系物、醇類、醛類、含不飽和碳碳鍵的有機物、酚類(苯酚)。

6、 碳原子個數(shù)相同時互為同分異構體的不同類物質(zhì):烯烴和環(huán)烷烴、炔烴和二烯烴、飽和一元醇和醚、飽和一元醛和酮、飽和一元羧酸和酯、芳香醇和酚、硝基化合物和氨基酸。

7、 無同分異構體的有機物是:烷烴:CH4、C2H6、C3H8;烯烴:C2H4;炔烴:C2H2;氯代烴:CH3Cl、CH2Cl2、CHCl3、CCl4、C2H5Cl;醇:CH4O;醛:CH2O、C2H4O;酸:CH2O2。

8、 屬于取代反應范疇的有:鹵代、硝化、磺化、酯化、水解、分子間脫水(如:乙醇分子間脫水)等。

9、 能與氫氣發(fā)生加成反應的物質(zhì):烯烴、炔烴、苯及其同系物、醛、酮、不飽和羧酸(CH2=CHCOOH)及其酯(CH3CH=CHCOOCH3)、油酸甘油酯等。

另外再加點:

高中有機化學知識點總結

1.需水浴加熱的反應有:

(1)、銀鏡反應(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5)、酚醛樹脂的制?。?)固體溶解度的測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條件下反應,均可用水浴加熱,其優(yōu)點:溫度變化平穩(wěn),不會大起大落,有利于反應的進行。

2.需用溫度計的實驗有:

(1)、實驗室制乙烯(170℃) (2)、蒸餾 (3)、固體溶解度的測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 (5)、中和熱的測定

(6)制硝基苯(50-60℃)

〔說明〕:(1)凡需要準確控制溫度者均需用溫度計。(2)注意溫度計水銀球的位置。

3.能與Na反應的有機物有: 醇、酚、羧酸等——凡含羥基的化合物。

4.能發(fā)生銀鏡反應的物質(zhì)有:

醛、甲酸、甲酸鹽、甲酸酯、葡萄糖、麥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質(zhì)。

5.能使高錳酸鉀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質(zhì)有:

(1)含有碳碳雙鍵、碳碳叁鍵的烴和烴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羥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類物質(zhì)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還原性的無機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質(zhì)有:

(1)含有碳碳雙鍵和碳碳叁鍵的烴和烴的衍生物(加成)

(2)苯酚等酚類物質(zhì)(取代)

(3)含醛基物質(zhì)(氧化)

(4)堿性物質(zhì)(如NaOH、Na2CO3)(氧化還原――歧化反應)

(5)較強的無機還原劑(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機溶劑(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屬于萃取,使水層褪色而有機層呈橙紅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體有機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體有機物有:烴、大多數(shù)酯、一氯烷烴。

9.能發(fā)生水解反應的物質(zhì)有

鹵代烴、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質(zhì)(肽)、鹽。

10.不溶于水的有機物有:

烴、鹵代烴、酯、淀粉、纖維素

11.常溫下為氣體的有機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數(shù)小于或等于4的烴(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濃硫酸、加熱條件下發(fā)生的反應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脫水反應、酯化反應、纖維素的水解

13.能被氧化的物質(zhì)有:

含有碳碳雙鍵或碳碳叁鍵的不飽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

大多數(shù)有機物都可以燃燒,燃燒都是被氧氣氧化。

14.顯酸性的有機物有:含有酚羥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5.能使蛋白質(zhì)變性的物質(zhì)有:強酸、強堿、重金屬鹽、甲醛、苯酚、強氧化劑、濃的酒精、雙氧水、碘酒、三氯乙酸等。

16.既能與酸又能與堿反應的有機物:具有酸、堿雙官能團的有機物(氨基酸、蛋白質(zhì)等)

17.能與NaOH溶液發(fā)生反應的有機物:

(1)酚:

(2)羧酸:

(3)鹵代烴(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熱反應慢,加熱反應快)

(5)蛋白質(zhì)(水解)

18、有明顯顏色變化的有機反應:

1.苯酚與三氯化鐵溶液反應呈紫色;

2.KMnO4酸性溶液的褪色;

3.溴水的褪色;

4.淀粉遇碘單質(zhì)變藍色。

5.蛋白質(zhì)遇濃硝酸呈黃色(顏色反應

高中有機化學知識點總結

1.需水浴加熱的反應有:

(1)、銀鏡反應(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5)、酚醛樹脂的制?。?)固體溶解度的測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條件下反應,均可用水浴加熱,其優(yōu)點:溫度變化平穩(wěn),不會大起大落,有利于反應的進行。

2.需用溫度計的實驗有:

(1)、實驗室制乙烯(170℃) (2)、蒸餾 (3)、固體溶解度的測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 (5)、中和熱的測定

(6)制硝基苯(50-60℃)

〔說明〕:(1)凡需要準確控制溫度者均需用溫度計。(2)注意溫度計水銀球的位置。

3.能與Na反應的有機物有: 醇、酚、羧酸等——凡含羥基的化合物。

4.能發(fā)生銀鏡反應的物質(zhì)有:

醛、甲酸、甲酸鹽、甲酸酯、葡萄糖、麥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質(zhì)。

5.能使高錳酸鉀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質(zhì)有:

(1)含有碳碳雙鍵、碳碳叁鍵的烴和烴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羥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類物質(zhì)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還原性的無機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質(zhì)有:

(1)含有碳碳雙鍵和碳碳叁鍵的烴和烴的衍生物(加成)

(2)苯酚等酚類物質(zhì)(取代)

(3)含醛基物質(zhì)(氧化)

(4)堿性物質(zhì)(如NaOH、Na2CO3)(氧化還原――歧化反應)

(5)較強的無機還原劑(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機溶劑(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屬于萃取,使水層褪色而有機層呈橙紅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體有機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體有機物有:烴、大多數(shù)酯、一氯烷烴。

9.能發(fā)生水解反應的物質(zhì)有

鹵代烴、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質(zhì)(肽)、鹽。

10.不溶于水的有機物有:

烴、鹵代烴、酯、淀粉、纖維素

11.常溫下為氣體的有機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數(shù)小于或等于4的烴(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濃硫酸、加熱條件下發(fā)生的反應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脫水反應、酯化反應、纖維素的水解

13.能被氧化的物質(zhì)有:

含有碳碳雙鍵或碳碳叁鍵的不飽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

大多數(shù)有機物都可以燃燒,燃燒都是被氧氣氧化。

14.顯酸性的有機物有:含有酚羥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5.能使蛋白質(zhì)變性的物質(zhì)有:強酸、強堿、重金屬鹽、甲醛、苯酚、強氧化劑、濃的酒精、雙氧水、碘酒、三氯乙酸等。

16.既能與酸又能與堿反應的有機物:具有酸、堿雙官能團的有機物(氨基酸、蛋白質(zhì)等)

17.能與NaOH溶液發(fā)生反應的有機物:

(1)酚:

(2)羧酸:

(3)鹵代烴(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熱反應慢,加熱反應快)

(5)蛋白質(zhì)(水解)

18、有明顯顏色變化的有機反應:

1.苯酚與三氯化鐵溶液反應呈紫色;

2.KMnO4酸性溶液的褪色;

3.溴水的褪色;

4.淀粉遇碘單質(zhì)變藍色。

5.蛋白質(zhì)遇濃硝酸呈黃色(顏色反應

高中化學常見物質(zhì)的物理性質(zhì)歸納

1

.顏色的規(guī)律

1

)常見物質(zhì)顏色

以紅色為基色的物質(zhì)

紅色:難溶于水的

Cu

,

Cu2O

,

Fe2O3

HgO

堿液中的酚酞酸液中甲基橙石蕊及

pH

試紙遇到較強酸時及品紅溶液

橙紅色:濃溴水甲基橙溶液氧化汞等

棕紅色:

Fe(OH)3

固體

Fe(OH)3

水溶膠體等

以黃色為基色的物質(zhì)

黃色:難溶于水的金碘化銀磷酸銀硫磺黃鐵礦黃銅礦

(CuFeS2)

溶于水的

FeCl3

甲基橙在堿液中鈉離子焰色及

TNT

淺黃色:溴化銀碳酦銀硫沉淀硫在

CS2

中的溶液,還有黃磷

Na2O2

氟氣

棕黃色:銅在氯氣中燃燒生成

CuCl2

的煙

以棕或褐色為基色的物質(zhì)

碘水淺棕色碘酒棕褐色鐵在氯氣中燃燒生成

FeCl3

的煙等

以藍色為基色的物質(zhì)

藍色:

新制

Cu(OH)2

固體膽礬硝酸銅溶液中淀粉與碘變藍石蕊試液堿變藍

pH

試紙與弱堿變藍

淺藍色:臭氧液氧等

藍色火焰:硫硫化氫一氧化碳的火焰甲烷氫氣火焰(藍色易受干擾)

以綠色為色的物質(zhì)

淺綠色:

Cu2(OH)2CO3

,

FeCl2

FeSO4?7H2O

綠色:濃

CuCl2

溶液

pH

試紙在約

pH=8

時的顏色

深黑綠色:

K2MnO4

黃綠色:

Cl2

及其

CCl4

的萃取液

以紫色為基色的物質(zhì)

KMnO4

為深紫色其溶液為紅紫色碘在

CCl4

萃取液碘游慧蒸氣中性

pH

試紙的顏色

K

+離神歲答子的焰色等

以黑色為基色的物質(zhì)

黑色:

碳粉活性碳木碳煙怠氧化

銅四氧化三鐵硫化亞銅

(Cu2S)

硫化鉛硫化汞硫化銀硫化亞鐵

氧化銀

(Ag2O)

淺黑色:鐵粉

棕黑色:二氧化錳

白色物質(zhì)

無色晶體的粉末或煙塵;

與水強烈反應的

P2O5

;

難溶于水和稀酸的:

AgCl

BaSO3

PbSO4

;

難溶于水的但易溶于稀酸:

BaSO3

,

Ba3(PO4)2

,

BaCO3

,

CaCO3

,

Ca3(PO4)2

,

CaHPO4

,

Al(OH)3

,

Al2O3

ZnO

Zn(OH)2

,

ZnS

Fe(OH)2

,

Ag2SO3

,

CaSO3

等;

微溶于水的:

CaSO4

,

Ca(OH)2

,

PbCl2

MgCO3

,

Ag2SO4

;

與水反應的氧化物:完全反應的:

BaO

,

CaO

,

Na2O

;

不完全反應的:

MgO

灰色物質(zhì)

石墨灰色鱗片狀砷硒(有時灰紅色)鍺等

2

)離子在水溶液或水合晶體的顏色

水合離子帶色的:

Fe2

+:淺綠色;

Cu2

+:藍色;

Fe3

+:淺紫色

呈黃色因有

[FeCl4(H2O)2] 2-

;

MnO4-

:紫色

:血紅色;

:苯酚與

FeCl3

的反應開成的紫色

主族元素在水溶液中的離子(包括含氧酸根)無色

運用上述規(guī)律便于記憶溶液或結晶水合物的顏色

3

)主族金屬單質(zhì)顏色的特殊性

A

,

A

,

A

A

的金屬大多數(shù)是銀白色

銫:帶微黃色鋇:帶微黃色

鉛:帶藍白色鉍:帶微紅色

4

)其他金屬單質(zhì)的顏色

銅呈紫紅色(或紅)

,金為黃色,其他金屬多為銀白色,少數(shù)為灰白色(如鍺)

5

)非金屬單質(zhì)的顏色

鹵素均有色;氧族除氧外,均有色;氮族除氮外,均有色;碳族除某些同素異形體(金鋼石)

外,均有色

2

.物質(zhì)氣味的規(guī)律(常見氣體揮發(fā)物氣味)

沒有氣味的氣體:

H2

,

O2

,

N2

CO2

,

CO

,稀有氣體,甲烷,乙炔

有刺激性氣味:

HCl

,

HBr

,

HI

HF

,

SO2

,

NO2

,

NH3?HNO3(

濃液

)

乙醛

(

)

具有強烈刺激性氣味氣體和揮發(fā)物:

Cl2

,

Br2

,甲醛,冰醋酸

稀有氣味:

C2H2

臭雞蛋味:

H2S

特殊氣味:苯

(

)

甲苯

(

)

苯酚

(

)

石油

(

)

煤焦油

(

)

白磷

特殊氣味:乙醇

(

)

低級酯

芳香

(

果香

)

氣味:低級酯

(

)

特殊難聞氣味:不純的

C2H2(

混有

H2S

,

PH3

)

3

.熔點沸點的規(guī)律

晶體純物質(zhì)有固定熔點;不純物質(zhì)凝固點與成分有關(凝固點不固定)

非晶體物質(zhì),如玻璃水泥石蠟塑料等,受熱變軟,漸變流動性(軟化過程)直至液體,沒有

熔點

沸點指液體飽和蒸氣壓與外界壓強相同時的溫度,外壓力為標準壓

(1.01 105Pa)

時,稱正常

沸點外界壓強越低,沸點也越低,因此減壓可降低沸點沸點時呈氣液平衡狀態(tài)

1

)由周期表看主族單質(zhì)的熔沸點

同一主族單質(zhì)的熔點基本雀芹上是越向下金屬熔點漸低;而非金屬單質(zhì)熔點沸點漸高但碳族元素

特殊,即

C

,

Si

,

GeSn

越向下,熔點越低,與金屬族相似還有

A

族的鎵熔點比銦鉈低,

A

的錫熔點比鉛低

2

)同周期中的幾個區(qū)域的熔點規(guī)律

高熔點單質(zhì)

C

,

Si

,

B

三角形小區(qū)域,因其為原子晶體,熔點高金剛石和石墨的熔點最高大于

3550

,金屬

元素的高熔點區(qū)在過渡元素的中部和中下部,其最高熔點為鎢(

3410

低熔點單質(zhì)

非金屬低熔點單質(zhì)集中于周期表的右和右上方,

另有

IA

的氫氣其中稀有氣體熔沸點均為同周

期的最低者,而氦是熔點(-

272.2

,

26 105Pa

)沸點(

268.9

)最低

金屬的低熔點區(qū)有兩處:

IAB

Zn

Cd

,

Hg

A

族中

Al

Ge

,

Th

A

族的

Sn

,

Pb

;

A

族的

Sb

,

Bi

,呈三角形分布最低熔點是

Hg(

38.87)

,近常溫呈液態(tài)的鎵(

29.78

)銫(

28.4

,體溫

即能使其熔化

3

)從晶體類型看熔沸點規(guī)律

原子晶體的熔沸點高于離子晶體,又高于分子晶體金屬單質(zhì)和合金屬于金屬晶體,其中熔沸

點高的比例數(shù)很大(但也有低的)

在原子晶體中成鍵元素之間共價鍵越短的鍵能越大,則熔點越高判斷時可由原子半徑推導出

鍵長鍵能再比較如熔點:

金剛石

>

碳化硅

>

晶體硅

分子晶體由分子間作用力而定,其判斷思路是:

結構性質(zhì)相似的物質(zhì),相對分子質(zhì)量大,范德華力大,則熔沸點也相應高如烴的同系物鹵素

單質(zhì)稀有氣體等

相對分子質(zhì)量相同,

化學式也相同的物質(zhì)

(同分異構體)

,

一般烴中支鏈越多,

熔沸點越低烴

的衍生物中醇的沸點高于醚;羧酸沸點高于酯;油脂中不飽和程度越大,則熔點越低如:油

酸甘油酯常溫時為液體,而硬脂酸甘油酯呈固態(tài)

上述情況的特殊性最主要的是相對分子質(zhì)量小而沸點高的三種氣態(tài)氫化物:

NH3

H2O

,

HF

同族絕大多數(shù)氣態(tài)氫化物的沸點高得多(主要因為有氫鍵)

4

)某些物質(zhì)熔沸點高低的規(guī)律性

同周期主族(短周期)金屬熔點如

Li

堿土金屬氧化物的熔點均在

2000

以上,比其他族氧化物顯著高,所以氧化鎂氧化鋁是常

用的耐火材料

鹵化鈉(離子型鹵化物)熔點隨鹵素的非金屬性漸弱而降低如:

NaF>NaCl>NaBr>NaI

4

.物質(zhì)溶解性規(guī)律

1

)氣體的溶解性

常溫極易溶解的

NH3[1(

):700(

)] HCl(1:500)

還有

HF

HBr

,

HI

,甲醛(

40%

水溶液福爾馬林)

常溫溶于水的

CO2(1:1) Cl2(1:2)

H2S(1:2.6) SO2(1:40)

微溶于水的

O2

,

O3

C2H2

難溶于水的

H2

,

N2

,

CH4

,

C2H2

NO

,

CO

2

)液體的溶解性

易溶于水或與水互溶的

如:酒精丙酮醋酸硝酸硫酸

微溶于水的

如:乙酸乙酯等用為香精的低級酯

難溶于水的

如:液態(tài)烴醚和鹵代烴

3

)固體的水溶性(無機物略)

有機物中羥基和羧基具有親水性,烴基具有憎水性,烴基越大,則水溶性越差,反而易

I

于有機溶劑中如:

甲酸乙酸與水互溶,

但硬脂酸油酸分子中因

COOH

比例過少反而不溶于水而

溶于

CCl4

,汽油等有機溶劑苯酚三溴苯酚苯甲酸均溶于苯

4

)從碘溴氯的水溶液中萃取鹵素的有機溶劑

如:苯汽油乙醚乙酸乙酯

CCl4CS2

5

)白磷硫易溶于

CS2

6

)常見水溶性很大的無機物

如:

KOH

NaOH

,

AgNO3

溶解度在常溫超過

100g(AgNO3

超過

200g)KNO3

20

溶解度為

31.6g

,

100

溶解度為

246g

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甚少的物質(zhì)常見的只有

NaCl

7

)難溶于水和一般溶劑的物質(zhì)

原子晶體(與溶劑不相似)如:

C

,

Si

,

SiO2

SiC

等其中,少量碳溶于熔化的鐵

有機高分子:

纖維素僅溶于冷濃

H2SO4

銅氨溶液和

CS2

NaOH

作用后的溶液中,

已熱固化的

酚醛樹脂不溶于水或一般溶劑

5

.常見的有毒物質(zhì)

1

)劇毒物質(zhì)

白磷偏磷酸氰化氫(

HCN

)及氰化物(

NaCN

,

KCN

等)砒霜(

As2O3

)硝基苯等

CO

(與血紅蛋白結合)

Cl2

,

Br2(

)

,

F2(

)

,

HF

,氫氟酸等

2

)毒性物質(zhì)

NO

(與血紅蛋白結合)

,

NO2

,

CH3OH

,

H2S

苯酚甲醛二氧化硫重鉻酸鹽汞鹽可溶性鋇鹽可溶性鉛鹽可溶性銅鹽等

這些物質(zhì)的毒性,主要是使蛋白質(zhì)變性,其中常見的無機鹽如:

HgCl2

BaCl2

,

Pb(CHCOO)2

銅鹽也使蛋白質(zhì)凝固變性,但毒性較小,此外鈹化合物也有相當?shù)亩拘?/p>

欽酒過多也有一定毒性汞蒸氣毒性嚴重有些塑料如聚氯乙烯制品(含增塑劑)不宜盛放食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關評論
我要評論
用戶名: 驗證碼:點擊我更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