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是每個女人的天性,不分時代無關種族。作為現代精致的豬豬女孩,每天在追求“變美”的路上必不可缺的一環(huán)就是化妝。精細的化妝步驟,種類繁多的化妝品:防曬、隔離、粉底、口紅...等等,滿足了女孩們的需求。不過回頭想想,古代女性也愛美,可沒有這些工具她們是怎么化妝的呢?
事實上,虛蘆古代女子的化妝路數,可比現代要野太多了,變臉技術也是玩得相當嫻熟,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古代深閨精致女孩們的神奇“化妝品”。
清潔
不論是現代還是古代,化妝第一步要做的,都是清潔。當然,古代沒有現代這么“高級”的洗面奶,可清水又洗不干凈,咋整呢?莫慌,古人有辦法。
1.淘米水和皂角
在魏晉南北朝之前,人們去除面部油垢的手段基本靠淘米水的洗臉方式和天然的皂角。據傳,西漢時的竇皇后家中貧窮,也是用淘米水洗頭洗臉。就連現代都有流傳用淘米水洗臉能達增白功效的謠傳。
2.澡豆
到了魏晉時期,人們把豆子磨成面粉,與藥物混合在一起,制成“澡豆”,用來洗臉和洗澡。一開始主要是佛家用,因為其中加入了的藥物和珍貴的香料,有美容功效,便在民間也逐漸普及了。
3.洗面粉
盛唐時期,有人又將“澡豆”進行升級,將皂莢做的豆粉研制成了皂體。而唐朝那位鼎鼎有名的“美容大王”永和公主還專門種了二三十畝的原材料,在她不斷地嘗試下,由此發(fā)明了“洗面粉”: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里,是用雞骨香90克,白芷、川芎、瓜萎仁各150g,皂莢300g,大豆、赤小豆各250g,研磨篩盡,去筋去皮,制成藥粉。
4.草木灰
宋代開始,本草美容進入一個鼎盛時期,有文獻記載,草木灰中含有能夠去油污的碳酸鉀,所以當時的人們可以用草木灰洗滌。
5.胰子
明清時期開始,洗臉工具又回歸到“澡豆”,不過此時已經改稱為“散”或者“粉”,為了滿足女性需求,制作商還多了一道程序——將花香摻到澡豆固體皂中。(也就是我們現在的“香皂”雛形),改良后的“澡豆”被稱為“胰子”
到了清末,慈禧發(fā)明了“加味香肥皂”,這才正式提出“洗面奶”的理念。
前戲結束,重點來了,古代女子美容,主要是以化妝為主,所以在化妝品的抉擇上,顯然就開放許多。
底妝
現差老帶代女生化底妝,講究水、乳、精華、眼霜、面霜、妝前乳、隔離、粉底、遮瑕...等等一系列操作之后,最后再用散粉定妝。
我們看看古代女子的底妝步驟,簡單明了,直接跳到最后一步:敷粉。
1.鉛粉
所謂“一百遮百丑”,古人對于白的追求,有些過分,過分到有些變態(tài)...而最臭名昭著的就是鉛粉敷面。
早在商朝時期,為了讓自己的皮膚看起來白皙又細膩,人們就直接將鉛粉涂抹在面部,而且是當時最普遍的化妝方式?!渡褶r百草經》也有提到女性用鉛丹和粉錫化妝。
要知道,鉛含劇毒,對皮膚傷害很大,基本上涂個十多年臉就不能見人了。 這就是為什么古代的詩歌中總是在感慨美貌易逝了。
2.米粉
其實早在鉛粉之前,人們還是有相對安全的底妝用品,那就是米粉。
據《說文解字》記載:“粉,敷面者也,從米聲分。”由此也可推測,古代女子敷面,最早用的是米粒研磨出來的米粉。
《齊民要術》中還詳細記載了米粉制含碼作方法,米的選用有講究,要用梁米或粟米,而且不是磨成細粉后直接用,還要經過加工,浸泡在冷水中發(fā)酵腐爛,然后清洗瀝干,再暴曬,最后才能用來敷面。
不過米粉的附著性不好,一動就容易掉,而且在“民以食為天”的古代,用大米來敷臉實在暴殄天物,所以很快就被后來的鉛粉淘汰了。
當然,鉛粉用久了人們自然也會發(fā)覺其毒性,但你以為古人會為了健康放棄變白變美?看看唐朝權德輿在《玉臺體》中怎么說:“鉛華不可棄,莫是藁砧歸?!?/p>
鉛華也就是鉛粉,古人對于美的追求絲毫不亞于現代人,更有甚者直接將砒霜敷在臉上,讓皮膚呈現一種光澤感,妥妥的用生命在美白。
彩妝
古代的彩妝也沒有現代這么精細,簡單可概括為三大類:腮紅、眉毛、口紅。
1.腮紅
腮紅在古代也擁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胭脂,又稱作燕脂、焉支或燕支。
關于胭脂怎么來的,從其名字上我們也能探究一二。有說“燕脂”,是自商紂時期為是燕國所產得名;也有說“焉支”,是因為原產于中國西北匈奴地區(qū)的焉支山??傊筒皇侵性援a的,不過后來胭脂在中原的的普及程度大家應該也略有耳聞。
唐朝時期尤為風靡,據傳楊貴妃因為涂抹脂粉,連汗水都染成了紅色?!凹t妝”也是因唐朝胭脂妝而來。
至于胭脂到底是什么做成的?在我國名著《紅樓夢》中,有詳細描述。(以下圖片來自87版《紅樓夢》)
第一步:先挑選紅色的花瓣,不拘什么品種,只要是紅的,都可以。
第二步:把花瓣放進石臼里面,慢慢地把它舂成漿汁。
第三步:用細沙濾過,再把絲綿放在花汁里浸上五六天,浸透了就拿到太陽下面去曬,曬干了就可以用了。
2.眉毛
古人將眉毛稱作“七情之虹”,因為它最傳神,在古代眉毛的地位高于眼妝。
畫眉之風起于戰(zhàn)國時期,不過當時畫眉的工具還沒出現,愛美的女性將柳枝燒焦后涂在眉毛上。后來石黛的出現解了女性的“燃眉之急”。
還是《紅樓夢》中,賈寶玉初見林黛玉時有念到“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畫眉之墨”。這一句就將眉筆的雛形描繪得很清楚了。
石黛的用法是將其在石硯上研磨成粉末狀,再用水調和就可以使用了。除了石黛,還有銅黛、青雀頭黛(南北朝時由西域傳入)和螺子黛。
其中螺子黛最為名貴,是用石灰、蘇方木,以及藍草染色制成的畫眉工具,直接蘸水使用,無需研磨。難怪《甄嬛傳》中小小的螺子黛不僅能熱的皇上的寵妃爭風吃醋,還能收買太后身邊穩(wěn)重的嬤嬤了。
3.口紅
口紅是自先秦以來,公認的審美時尚潮品。不過古代還不叫口紅,叫唇脂或口脂。
歷朝歷代女性唇妝的畫法也不一樣,但終歸逃不過相似的審美,那就是嘴唇越小越好,即殷桃小嘴,唐朝詩人岑參也在《醉戲竇美人詩》中有說:“朱唇一點桃花殷?!?/p>
古代唇脂的做法也不難,就是在動物脂肪中加入香料和紅藍花染色的脂就是口紅了,有的配方還會加入朱砂、蜜蠟、香油等等。湖南還曾出土過西漢墓葬中的口脂,據說歷經兩千多年依然鮮艷奪目!
裝飾
1.貼花黃
這個應該是大家在古代女子妝容中,最為熟悉的裝飾了,《木蘭詩》里,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榮歸故里后,換回女兒身,此處詳細講了木蘭梳妝的過程:“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边@里的貼花黃就是用黃粉畫在額上涂上黃色。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審美,這種裝飾在現代看來雖不太習慣,但自南北朝起,這種妝容就已經出現,到隋唐時期盛行,經過五代到宋代時,仍在流行。可見古時候女性對其十分鐘愛。
2.花鈿
花鈿又稱花子、面花、貼花,是古時婦女貼在眉間和臉上的一種花飾,這種裝飾我們在古裝宮中嬪妃身上經常能夠見到。但事實上這種裝飾并不僅限皇宮,在古代民間也非常流行。
它的材料有金箔、紙、魚鰓骨、魚鱗等多種,把這些材料剪成自己喜歡的花瓣形狀即可。那么問題來了,古代沒有雙面膠,咋貼呢?其實很簡單,古人有一種呵膠,專門用于女粘貼花鈿用,據史書記載,這種呵膠最晚宋朝就已經出現。
古人的審美和我們現在不一樣,流行的妝容也不同。不變的,是幾千年來不論處于何種境地,人類那永遠不變的,對于美好事物追求不止的那顆心。
古代的女子都是通過胭脂水粉來化妝的,這些化妝品的原料都是朱砂做成。
古代人有胭脂和唇紅,跟粉底和口紅是差不多的,而且古代人也只有比較富足的人家才會化妝。
用紅花腌制變成口紅,用動物油脂變成粉底,然后再敷上白面粉或者是珍珠粉。
根據《楚兄瞎辭》記載,在戰(zhàn)國時期古代人已經開始了化妝,而且不斷由簡變繁,古代女子的化妝步驟并不比現在少,讓我們看看她們是用什么化妝的吧!
粉底來說,每個女生都希望自己有雪白的肌膚,膚如凝脂,氣若幽蘭,這皮膚狀態(tài)最好不過的,一白遮百丑,追求皮膚白皙是所有女子共同的心愿。
古代人用的粉底叫做妝粉,但是她們的妝粉一般都是米粉,單看這個粉字,是由米和分組成,古代最初所用的原料便是用米做成。
將米磨成細膩的粉末,如果不想磨成細膩的粉末,那也沒關系,畢竟最后磕磣皮拆的是自己的臉。
之后把粉末放置在清水里反復地淘洗,然后把它放在涼水里進行發(fā)酵,當它散發(fā)出來一種腐臭味以后,再將米粉沉淀出來,磨制成米漿,放置容器之內,晾于陽光之下,燃塵棗等它徹底干透以后就成了粉餅。
去除周圍的雜物,僅僅留下中間的雪白光滑的地方,這一部分稱作粉英,這一小丁點兒就是濃縮的精華。再把粉英切成薄片,放在太陽之下暴曬,等它曬干之后再弄成粉末,越細膩越好,最后就可以形成粉底。
- 相關評論
- 我要評論
-